
群山如黛,钢城若虹。晨雾未散时的大山风景区,千仞峭壁间可见苍松倒挂,赭色岩层裂痕处迸出丛丛野杜鹃,绛紫花瓣沾着山露。那些扎根岩隙的树,恰似临港区在产业转型的夹缝中“向难而行、破局新生”的身影,用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、一串串逆势上扬的数据,书写了新时代的奋斗篇章。
走进临港精钢基地“钢、焦、化、氢”产业链基地。钢投新能源以116万吨煤炭干馏项目为支点,撬动“钢、焦、化、氢”全产业链变革。通过氢能冶炼技术与钢焦一体化发展,将焦化、钢铁、化工、氢能四大板块深度融合,不断拓展、延伸产业链。
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陡坡上,临港企业展现出“绝壁攀岩”的勇气。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“险峰”,临港区又以“迎难而上”的气魄开辟新赛道。
咬定青山不放松,技术扎根越深,产业生命力越强。
华兴源高精船板项目将智能仓储物流链植入海工制造;中国钢研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将常态化金属率提升至96%以上,年产能达5万吨,不仅支撑本地氢能产业链,更推动全国钢铁行业实现“零碳冶炼”革命。
临港交运新辰物流汽车基地内,新一代新能源换电重卡正蓄势待发,3分钟快速换电技术破解重卡续航焦虑,“车电分离”商业模式以及配套建设的智能换电站,织就一条低碳运输图谱。
临港交运新辰物流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岳阳说:“换电站投运后,一次换电3-5分钟,每次换电次数预计达到200次,每次换电普能比充电节省两个多小时,提升车辆整体运营效率。”
厉家寨展览馆记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山治水的壮举,而如今的临港人传承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工业发展中不断突破,让建设中的钢城既保留着大山的筋骨,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。
玫德集团将艰苦奋斗的基因融入技术迭代。面对高纯铁冶炼中微量元素精准控制的行业难题,研发团队扎根生产线,以“百炉千样”的执着展开技术突围,攻克了铁水物理热控制、铁水净化、微量元素控制、铁水成分在线快速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,最终研发出满足高端领域需求的新型高纯铁产品。
玫德集团临沂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友透露:“我们信心满满、干劲十足,将加大研发投入,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响应市场需求。”
临沂临港区钢投特钢的奋斗镌刻在年产270万吨优特钢项目的攻坚战场上。面对冶金行业超大规模工程的复杂挑战,项目团队以“向难而行”的魄力展开技术突围。独创“大跨度网壳结构中间跨吊装技术”,有效解决了原料场封闭式料库网架安装难题,项目最终斩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荣誉“鲁班奖”。
钢投特钢安全生产技术室轧钢工艺工程师雷金宽说:“从设备调试到工艺、安全测试再到联动试车,每个环节都得扣细了。稍有差错,首根过钢就可能不合格。”
钢火淬炼工业筋骨,绿意滋养生态肌理。
在钢投特钢产业园区,采用国际领先的一键炼钢控制系统、智能环保除尘系统、余热回收系统等技术,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,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。努力打造“4A级森林工厂”、“5A级工业旅游景区”,让工业生产与绿树繁花相伴。当玫德庚辰的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与厉家寨樱桃园的万亩花海遥相呼应,临港人用实践诠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辩证法。
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,更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。2024年全区GDP突破100亿元大关、同比增长7.3%,工业增加值增长 11.2%,位居全市第一。2025年一季度,全区6项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1,其中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.3%,居全市第1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17.8%,居全市第1位;工业用电量增速26.2%,居全市第1位。
在挑战中开辟新路,在奋进中书写高质量发展。临港区将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与青山的呼吸融为一体,演绎着“蓝色临港 绿色钢城”发展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