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建强“红色”队伍,夯实助企根基。精选政治硬、业务精的“红领书记”驻企攻坚,制定工作清单,明确工作重点,及时协调解决融资、手续办理、市场拓展等难题。建立“红领人才”梯次培养机制,构建“优秀骨干-中共党员-中层管理干部”递进培养链,积极推广党员带班组、师带徒模式,推动党员先锋作用融入生产经营。截至目前,累计选派“红领书记”22名,协助企业解决诉求28项;评定中级“红领人才”5名、初级“红领人才”15名;新发展企业党员23名,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34.8%、获企业荣誉人员占比69.6%。
二是优化服务平台,提升服务质效。优化“问需问计”互动平台,依托企业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,聚焦技术革新、降本增效等领域,收集党员意见建议。深化“政企互联”平台,建立机关单位与企业沟通机制,围绕水、电供应等基础保障需求,开展“助企纾困”活动。截至目前,累计收集党员意见建议46条,已落实13条具备实操性建议,党员同步提出企业困难整改措施25条,开展“助企纾困”活动116期,为企业解决水、电保障等困难问题40余个。
三是织密产业链党建,激活协同效能。依托五大产业链专班组建产业链党委,制定党建工作目标任务清单,探索“4433”红链领航体系,聚焦“向上争资源、向下优服务、对内促互鉴、对外扩合作”,统筹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融合,整合专班党委、企业项目、商会协会,打造“有党性、有韧性、有动能”产业体系。建立“党委+专班+企业”协同机制,按季度召开党委会议,研究解决发展问题并征集招商线索、企业诉求。截至目前,组建产业链党委4个,覆盖链上企业89家、重点项目86个,制定任务清单28项,召开党委会议3次,征集产业链招商线索2条,现场答疑企业问题诉求6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