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培育科技创新要素。加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,通过做强高新技术企业、构建梯次培育体系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等方式,不断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,力促量质提升、稳步发展。力争年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,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家以上;申报市级创新平台8家以上,省级平台3家以上;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到50%。
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。全力支持企业集聚创新资源,扎实开展产学研合作,积极创建各类创新平台、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和载体。建立“企业技术供需图谱”,将企业需求与全国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进行匹配,研究利用“科创中国”云商协同中心的成果转化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发布和解决技术难题,吸引更多更大科技成果在临港转化落地。力争年内开展各类科技招商、银企对接等活动20场次以上,走进高校10所以上,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项以上,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10项以上。
三是强化科技人才赋能。围绕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,切实发挥方舟创园、域潇有色等企业培育优势,重点引进创新人才项目;鼓励企业申报科技项目、建立研发平台等,有针对性地培养重点领域、重点产业领军人才;联动实施双招双引,利用孵化器和“人才飞地”,招才引智一批、招商引资一批成长性好、创新潜力大的科研团队,打造“在孵企业-科技型中小企业-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创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,全力做好重点人才工程培育工作。力争年内引进科技人才5人。